提起水碓,现在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何物了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,水碓是广大农村加工大米的重要工具。从稻谷加工成大米,一般需要经过两道工序:第把谷砻成糙米;第二道工序是用碓舂成白米。也可以不把谷砻开,而直接用碓舂成白米,但舂的时间要长一些。所以大多数农户家里都有谷砻,都要把谷砻开后再挑去碓房用水碓舂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,我还是个七、八岁的孩子,我家就住在上水河,河的两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碓和磨房。河水很大。水碓的主人就是我奶奶一个人。那时我家碓房很大,中式房屋,有近百年的历史,每一根柱子都那么粗壮。夜晚除了水的声外,水碓给我的感觉是阴森、恐怖。碓屋里到处是厚厚的粉尘,蜘蛛网遍布每一个角落,粉尘和灰尘混合成一条条粗细不匀的丝,参差不齐地从椽子上垂吊下来,成群的老鼠胆子特大,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将石臼边的谷子和米粒往“家”拖。舂米的碓像一只只瘦削的马头时而高高地昂起,时而重重地对着石臼落下,发出沉闷的“嗵嗵”声。那巨大的水轮由于水源不足,待到哗哗地蓄满了水才吱吱呀呀狂叫着转上一轮,使那几只“马头”死而复活,舂上几回。整个水碓屋里发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声响汇成了令人发怵的交响乐。那鬼火般闪烁跳动着的小油灯映照得到处都是古里古怪的影子,似乎每个角落都藏匿着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。
奶奶疲惫地来回查看石臼中谷子脱壳成米的程度,将巳脱粒的米用筛子筛出来再将未脱壳的谷子倒进臼继续舂。筛米前要将碓头高高托起,用树杈做的木头钩子在“马头”的颈部钩住,然后人半跪在石臼边,控出半个身子从深深的石臼中往外扒谷米。那巨大的水轮在吱吱呀呀地转着,那几只“瘦马头”仍此起彼伏地“嗵嗵”地重重地砸向石臼,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,那么冷漠,那么无情。
奶奶十年前就离我们远去。那古老的水碓也离我们越来越远。然而每当我看到水碓遗物时,眼前便浮现出满是苍白头发的奶奶在水碓石臼旁劳作的情景。
水碓被电动碾米机械所代替是必然的发展规律,但作为水碓这一事物在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后,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它一直是农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。因此,作为这一历史见证人,我记下了水碓的“丰功伟绩”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普及,碾米机取代了古老的粮食加工作坊——水碓。有时在电影、电视中出现水碓时,常常会引起孩子的疑问,那是什么呀?那是把谷子剥去壳变成米的古老机器。那么慢腾腾地一下一下舂,为什么不把谷子挑到碾米厂去加工呢?因为那时没有碾米机呀,孩子。我耐心地解释着,然而从孩子忽闪的大眼睛里,我发现他仍在问,为什么不到外地买一台碾米机呢?对他们来说,水碓巳是遥远的过去,然而对于我,水碓却给我印象极为深刻,永远难以忘怀。